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Most View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96-104.
    发酵对雪茄烟叶典型风味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晾制后原烟中的内含物在酶和微生物的共同 作用下发生多种化学转化,烟叶的品质缺陷显著改善,吸食品质、工业可用性显著提高。综述了烟 叶发酵机理及在雪茄烟叶发酵中的应用,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影响发酵质量的因 素及发酵工艺技术研究进展,为突破雪茄烟叶发酵核心技术瓶颈提供方法指导,同时也为揭示雪茄 烟叶发酵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85-90.
    酪氨酸作为芳香族氨基酸之一,已被应用于多个行业。众多酪氨酸衍生物在医药行业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此寻求高效酪氨酸生产方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酪氨酸工业化生产仍以毛发水 解法为主,相较于该方法,微生物发酵法具有操作简洁、污染少等优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酪氨酸具 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获得高效的酪氨酸生产菌株、降低酪氨酸生物合成成本以及提高收益是发酵 法生产酪氨酸需要解 决 的 难 题。对大肠杆菌发酵法生产酪氨酸进行了总结,并 对 其 前 景 进 行 了 展望。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91-95.
    模拟移动床色谱(Simulatedmovingbedchromatography,SMBC)是一种新型分离手段,具有分离 效果好、投资成本少以及适合连续性大规模生产等特点,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在食 品、化工和制药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SMBC由模拟移动床技术与色谱分离技术相结合产生,通过回 顾色谱分离技术的起源,介绍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领域,列举模拟移动床色谱在高 效分离淀粉糖、低聚糖、糖醇及有机酸等混合物的实际应用场景,为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  
    .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119-124.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对“新工科”人才培育的要求,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来弥补 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以生物制药虚拟仿真系统为例,对虚拟仿真手段在生物制药实验教学中的应 用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虚拟仿真教学法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 模式在时间、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虚拟仿真教学 法对传统实验教学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63-66.
    为探究牛至精油对传统腌腊肉制品感官品质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当牛至精油添加量为0,0.5, 1.0,1.5g/kg时,分别测定腌腊肉的感官、色值和过氧化值在储存期间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牛至精 油具有独特的香气,将其添加到腌腊肉中可以提高腌腊肉的感官品质;牛至精油还可以减缓L* ,a* , b* 值的变化,降低储存期间的色差 ΔE;添加牛至精油后,腌腊肉的过氧化值降低,并且其在储存期间 的上升趋势随牛至精油添加量的增加而减缓,说明牛至精油可以提高腌腊肉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 果表明:当牛至精油添加量为1.0g/kg时,腌腊肉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并能保持较高的感官品质。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52-57.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46-51.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67-73.
    抗菌脂肽表面活性素是一种环脂肽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抗 支原体和诱导植物抗病性等活性,在食品、生物医药和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其产 量较低,限 制 了 其 商 业 价 值。以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SFP03 为表面活性素表 达 菌,应 用 Box- 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来系统优化表面活性素的发酵工艺,发现谷氨酸添加量6g/L,发酵温 度32℃,发酵转速206r/min,发酵36h后发酵液中生物表面活性素溶血圈直径达到1.70cm,比优化 前提高了17.24%,产量显著提高。研究成果为表面活性素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74-78.
    (2R,5R)-二氢香芹酮是一种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多种活性化合物,常采用不对称 还原(R)-香芹酮的 方 法 合 成。相 较 于 化 学 方 法,烯 还 原 酶 催 化 还 原(R)-香 芹 酮 不 需 要 危 险 的 氢 气、贵金属催化剂和高温等苛刻的条件,且来源于Corynebacteriumcasei的烯还原酶(CcER)能有 效地还原(R)-香芹酮产生(2R,5R)-二氢香芹酮。考察了pH、反应温度、辅酶 NAD+ 浓度和辅底物 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pH8、反应温度30℃、NAD+ 浓度0.6mmol/L、 葡萄糖浓度30mmol/L;反应6h后,(R)-香芹酮的转化率可达96%,产物(2R,5R)-二氢香芹酮的 光学纯度可达95%;烯还原酶催化能力强,具有生产(2R,5R)-二氢香芹酮的潜力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1-7.
  •  
    .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105-113.
    面团发酵情况是影响面包口感、外观、营养成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传统的面团发酵监测方法 存在诸多局限,如具有破坏性、信息获取有限以及离线检测等问题。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高效性、实 时性,逐渐成为面团发酵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无损检测技术在面团发酵监测方面的最新 研究进展,首先从检测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对超声波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电子鼻检测技 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面团发酵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然后对多检 测技术,即不同的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准确和可靠的面团发酵状态评估结果进行 了综述;最后对各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该研究可以为面包行业的无损检测提供参考。
  •  
    .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21-27.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8-12.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79-84.
    为提高金霉素发酵后期效价增长率,首先研究了种子罐消后总糖、种子罐接种孢子量、种子罐 种龄,以及发酵配方的迟效有机氮源与速效有机氮源的质量比、发酵配方玉米浆总氮量、发酵配方 碳氮比、发酵罐培养基灭菌保压时间、发酵过程变温时间、第一次带放时间对后期效价增长率的影 响;然后对后期效价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的因子进行试验设计优化,确认最佳组合水平。研究结果 表明:种子罐消后总糖、种子罐接种孢子量、发酵配方玉米浆总氮量、发酵配方碳氮比、发酵罐培养 基灭菌时间对后期效价增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种子罐种龄、发酵配方的迟效有机氮源与速 效有机氮源的质量比、发酵过程变温时间对后期效价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种子罐种龄 为22.8h,发酵配方迟效有机氮源与速效有机氮源的质量比为2.03,发酵过程变温时间为17.5h 时,后期效价增长率最高,达到192.3U/(mL·h),提高了27.6%。因此,在金霉素发酵过程中,将 种子罐种龄、发酵配方的迟效有机氮源与速效有机氮源的质量比、发酵过程变温时间控制在合适的 范围内,对提高金霉素的效价水平具有显著意义。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58-62.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1): 33-40.
  • Bulletin of Fer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3(2): 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