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应用开发
  • 应用开发
    李 娜,高双玉
    2021, 50(3): 125-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原生质体诱变,筛选得到阿卡波糖高产菌株,并利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解决菌种难以纯
    化,容易衰退的问题。实验用溶菌酶破壁的方法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一级菌丝培养时间为44~48h,二级培养添加甘氨酸质量分数为0.3%,培养时间为40~44h;溶菌酶质量浓度为3mg/mL,作用时间为2h,该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量可达1.2×105个/mL;通过对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筛选获得了3株阿卡波糖高产菌株,且中试放大后仍能保持高水平的发酵能力,10m3 罐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9.0%,22.2%,24.8%。
  • 应用开发
    李学朋,陈晓妮,刘 超,张培鑫,徐 娜,周 敬
    2021, 50(3): 132-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原胶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豆渣仍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利用
    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蛋白回收的最佳条件: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5h,最佳复合酶为碱
    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复配,最佳酶使用量为4%。该条件下,大豆蛋白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将
    回收的大豆蛋白用于黄原胶发酵,对黄原胶的产胶及转化率无影响,但可提高黄原胶的黏度。
  • 应用开发
    何俊锋,张超波,张义萍
    2021, 50(3): 137-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益六西格玛是基于数据和逻辑思维进行开展的方法论,而发酵工程研究对象是难以捉摸的
    微生物以及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因此不少专业人士均认为精益六西格玛不适于解决发酵工程
    问题。笔者对精益六西格玛改进方法论(DMAIC)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过程进行了阐述,表明精益
    六西格玛对发酵工程的优化和提升亦大有裨益,为精益六西格玛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指明
    了方向。
  • 应用开发
    陈晓妮,李学朋,伏广好,周 敬,徐 娜
    2021, 50(3): 141-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浆中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谷氨酸发酵所需的重要营养剂,但部分成分不能被微
    生物直接利用,影响了谷氨酸后提取收率。通过筛选复合酶对玉米浆进行酶解,可完全替代谷氨酸
    发酵培养基中的酸水解蛋白液。基于单因素实验基础进行正交实验,最后确定最佳因素组合应用
    于谷氨酸发酵工艺。结果表明:以水解度DH 为指标,选用植酸酶和酸性蛋白酶复配酶解玉米浆,
    其中植酸酶添加量为0.15%,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3%,在50℃下酶解16h,酶解pH 为3.8
    时,玉米浆的水解度可达最高,酶解效果最佳。该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玉米浆酶解液应用于谷氨酸发
    酵后,产酸指标较原有工艺提高0.6%~0.8%,转化率提高0.5%~0.8%,各项指标提高的同时,
    谷氨酸发酵后提取收率也得到了提高。
  • 应用开发
    徐淑伟,来凤堂,陆秀香,薄文文,李树标
    2021, 50(3): 145-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电厂化学水虽然主要依靠一级反渗透和二级高压反渗透系统制取,但反渗透会产生一定比
    例含盐量较高的浓水,回收利用难度大。采用电渗析技术对一级反渗透浓水和二级高压反渗透浓
    水进行处理回用,结果表明:电渗析处理一级反渗透浓水脱盐率76%~79%,淡水产水率80%,脱
    盐后的淡水可以作为一级反渗透进水使用;电渗析对二级高压反渗透浓水脱盐率71%~79%,淡
    水产水率85%~90%,脱盐后的淡水可以作为二级反渗透的进水使用。电渗析技术能明显减少反
    渗透浓水产生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反渗透浓水回用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石 馨,惠 明,田 青,黄继红
    2021, 50(3): 149-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响应面法对异常威客汉姆酵母Y-1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产酯酶活力的目
    的。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培养基适宜碳源为玉米淀粉,氮源为酵母膏和NH4Cl,再利用Box-
    Behnken实验、响应面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发
    酵,测得该菌株所产酯酶活力为0.263U/mL,是优化前的4.3倍。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
    发酵液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结合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定量分析,检测出酯类物质共17
    种,相对质量分数占总高级挥发成分的86.23%,其中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辛酸乙酯和庚酸乙酯
    等乙酯类为主要成分。
  • 研究报告
    刘小都
    2021, 50(3): 156-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善色氨酸生产过程中菌体活力不足、产酸能力下降和转化率降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
    大肠杆菌生产色氨酸的能力,选取蛋氨酸螯合铁、蛋氨酸螯合锰和丙氨酸螯合锌3种氨基酸微量元
    素的螯合剂。在30L发酵罐上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不同组合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剂
    进行发酵实验。优化后的最优组合最大菌体量提升了13.6%;L-色氨酸最终产量提高了13.6%;
    糖酸转化率提高了16.2%。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剂的添加对于提高菌体活力和色氨酸生产能力
    具有积极作用,为微生物发酵生产色氨酸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 研究报告
    李 静,刘晓东,滕佳佳
    2021, 50(3): 163-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L-色氨酸发酵过程中,为了提高生物量及细胞的利用率、目的产物产量及糖酸转化率,
    研究了发酵罐与碟片式分离机相偶联的细胞循环发酵模式,通过分析不同的细胞循环策略及其
    对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与糖酸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细胞循环培养策略。结果表明:当
    采用V(上清液)∶V(浓缩液)=1∶1、细胞循环周期为20~26h的循环培养策略时,发酵生物
    量(55.26g/L)、L-色氨酸产量(52.45g/L),糖酸转化率(19.75%)均最高;副产物乙酸积累量
    (0.87g/L)、谷氨酸生成量(4.24g/L)及NH+

    浓度(86.52mmol/L)均最低。因此,细胞循环发
    酵可提高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及糖酸转化率,降低副产物积累量及缩短发酵周期。
  • 研究报告
    冯 魏
    2021, 50(3): 168-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理化特性、感官品质及储藏期的差异,对大米蛋白、豌豆蛋白、花生蛋白和马铃薯蛋白这
    4种植物蛋白制成的固体饮料的品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添加植物蛋白固体饮料的水分活度、含
    水量和吸湿性,以及25℃下储存180d后溶解度、颜色和风味的变化,可以鉴别固体饮料的品质。
    基于4种植物蛋白质具有的基本成分的不同,分析了造成制得的不同蛋白质固体饮料的理化和感
    官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这4种蛋白制成的固体饮料均为可接受的产品,品质最佳的为
    含有豌豆蛋白粉的固体饮料。
  • 研究报告
    应艳杰,石东坡,陈石平
    2021, 50(3): 173-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发文质量,也就是说作者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之源。依据文献计量学
    原理,以《发酵科技通讯》2016—2020年共20期239篇论文的作者为研究对象,对作者所属机构的
    分布、性质、机构合作性质、合作度以及作者地域分布、发文量、作者合作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中揭示出该刊的作者群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拓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制定
    期刊发展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 综述
  • 综述
    孔凡明,王海雷,吴 涛
    2021, 50(3): 179-1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肌苷酸具有独特鲜味,在食品、药品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肌苷酸主要通过
    发酵与化学磷酸化相结合工艺进行生产,而生物磷酸化应用中最具前景的是酸性磷酸酶转化法。与
    传统化学磷酸化法相比,酶转化法具有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和绿色环保等优点。笔者综述了酸性
    磷酸酶、重组菌株构建及对转化生产肌苷酸工艺的研究现状,为5′-肌苷酸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 综述
    胡华勇
    2021, 50(3): 184-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醇酯比是啤酒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合理控制醇酯比,减少消费者投诉“上头感”,给消
    费者提供良好的感官享受,分析醇酯比的影响因素,包括酵母菌种、酵母性能、麦汁组分、充氧条件、
    满罐酵母数、发酵压力与温度等;采取加强菌种管理、优化麦汁组分、控制发酵条件及发挥协同作用
    等措施,促进啤酒醇酯比的合理性。